图片

孤独是艺术的孪生子

最近在图书馆借了本毛姆的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读完后感触良多,于是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

《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剧情实际上非常简单。在剧情中,主人公“我”以旁观的视角目睹了一位名叫思克里特兰德的男人的蜕变。思克里特兰德原本是一名伦敦证券经纪人,有老婆和两个孩子,过着平平无奇的小日子,就像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那样。但某一天,他好像忽然被某种东西击中了似的,抛下妻子跑到巴黎的一间小公寓里住下,并声称自己“要画画”。然而他的画画技术一塌糊涂,只上过一年夜校学习了一些皮毛,同行们纷纷嘲笑他的画“是在闹着玩”。

然而最令人吃惊的是,思克里特兰德居然真的在巴黎忍受着贫苦画了5年的画。没有人欣赏他的画作,他的画也卖不出去,只能堆得满屋子都是,但他并不在乎。某天他发了高烧,奄奄一息。一位名叫施特略夫的艺术家把他带回家精心照顾,救了他的命。但他非但没对自己的救命恩人说一句谢谢,甚至还抢走了他的老婆,将他赶出了家门。最终这场闹剧以施特略夫的夫人自杀告终,思克里特兰德离开了巴黎,一路辗转反侧去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并最终在那死去。

在临死前,他作出了一幅他人生中最伟大的壁画,让唯一的观赏者——一位不懂艺术的医生都感到无比惊骇。他吩咐自己的妻子爱塔,当他去世时就将壁画烧掉,她照做了。他如此鄙夷众生、名利和俗世,使得他几乎是亲手毁掉了他最辉煌的作品,毁掉了人类艺术中的一块瑰宝。他一心一意只扑在宣泄情绪的艺术的创作中,当画作完成后,那些画他来说就没有丝毫意义了。他这一生,乃至一生中的最后举动就像是朝那些渴望出名的艺术家和满眼利益的艺术商人脸上吐的一口唾沫。

看完这本书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艺术与孤独的形影不离。但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话题。因为许多人当上艺术家是为了摆脱孤独,但艺术本身却就是孤独。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艺术是传达你情绪的一种方式。你将你的孤独,快乐或悲伤留在你的画中,留在你的文字间,就是对你情绪的一种宣泄。很多话语无法传达到的情绪,只要通过艺术就可以轻松地将那种情绪传达给别人。这便是为何我说“许多人当上艺术家是为了摆脱孤独”。

但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他们经历的事情和思想都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痴迷地追求艺术而扔下生活的。选择生活而非艺术的人第一足球网_足球比分波胆-论坛|直播。当你想向他们探讨油画、文学和音乐时,他们只想知道如何升职加薪。由此一来,当你倾向于艺术的思想逐渐成熟,你便会开始慢慢脱离大众,沦为小众群体。

久而久之,艺术不再是你希望传递情绪的一个方式,而变为了你宣泄情绪的唯一方式。艺术是你唯一的朋友,只有你的画布愿意听你诉说你的悲伤,只有你的钢笔愿意记录你的欢乐。这是艺术家的享受,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悲哀。

自然,《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也无时无刻不凸显艺术家中的孤独。思克里特兰德哪怕生活在热闹的巴黎,依旧格格不入,几乎没有朋友。于是他在巴黎呆够后便四处寻觅一个安静的住所,一个能让他安心发展艺术的地方,最后,他找到了塔希提岛。

思克里特兰德搬到塔希提岛后开垦了一片远离城镇的地皮,建起房子,每天没日没夜的画画。当他前往城镇购买颜料时,老阿姨好奇地询问他,他离开欧洲从来也没有后悔过吗?他会不会怀念伦敦街头的灯火?朋友,剧院,报纸?

很久,很久,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最后他开口道:

“我愿意待在这里,一直到我死。”

“但是你就从来也不感到厌烦,不感到寂寞?”我问道。

他咯咯地笑了几声。

“我可怜的朋友,”他说,“很清楚,你不懂做一个艺术家是怎么回事。”

这段对话一直让我魂牵梦绕。当我有一次看了梵高的纪录片《至爱梵高》时,电影中渔夫的一句台词让我热泪盈眶。

“他有时就坐在河边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有一次,一只乌鸦飞了过来偷吃他的午餐,他看起来非常高兴。我当时在想,一个人是得有多寂寞,才会看到一只偷吃他午餐的乌鸦都高兴成那样?”

孤独与寂寞便是艺术的孪生子,是艺术家最亲密无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