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渭河平原上的《百年孤独》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白鹿原》开篇这句话,拥有让人过目不忘的魔力。在这句话里,人物、情节、时间重新整合,充满张力,读者也借此慢慢进入陈忠实那汪洋恣肆的语言海洋。

读毕《白鹿原》这本小说会发现,原上没有一个主要人物是绝对崇高,或可以被简单的用符号、特质去定义,而这正是本书最大的优点:纪实人性。

蝇营狗苟如鹿子霖,最终在兆鹏入共、兆海殉国后,害怕孤清而每日每夜胆战心惊;老实温顺如白孝文,也禁不起田小娥的引诱,踏上与自己前半生正直形象截然相反之路,迈进变卖祖地、吸食鸦片的万劫不复之途;仁义大度如白嘉轩,亦能手段恶毒地在田小娥的窑上建起“镇妖塔”;而前半部当上土匪头子的黑娃,最后却成了朱先生最为真诚的弟子门生……他们无一例外都游走在善恶好坏间的灰色地带,被各自的欲望牵引着,他们的首要本分都是顽强地活着。

设计白孝文、冷秋月发疯、白鹿原八君子抗战……一出出人世间的悲喜剧,由此铺陈开。故而,读者很难对书中人物进行道德审判,或者圈定他们何种信仰、何种立场,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干旱、瘟疫、战争……活着就是他们最大的立场。

白孝文当上国民党营长,回顾自己波澜起伏的往事时,书中写道,“好好活着!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一个新的辉煌历程;心软一下熬不过去就死了,死了一切就都完了。”

看到这一段,我想到《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写给他妹妹的一封信—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当然也有人终生不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或许这个时候就是白孝文的觉悟时期,从新任族长沦落为要舍饭的,后经鹿子霖点拨又干出了一番事业,他对人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没有同样经历的人是无法理解这种心情的。

每个人或许都会有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当你觉得某一刻就是人生中最痛苦时刻的刹那,这段话可以作为警言激励自己。世事无常,痛苦与快乐本就是人生常态,一时想不开可以等等,终有拨开云雾的时候。

似乎很多人的一生都是水到渠成的,在外人看来甚至稍显平淡,没有走出各自所在的“原”是一方面,还有的是性格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他们克制了自己的欲望,顺应大流,生活自然跟其他人一样,但个性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或展现,更别提发掘什么潜能了,就像书中的大部分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另一半出现,连名字都不会被人刻意提及,冷秋月被叫成“兆鹏屋里的”,仙草是“嘉轩屋里的”,她们的生活便是做家务哄孩子,千篇一律,她们克制欲望,她们顺应大流,让人心疼。

另外让人心疼的,是长工鹿三一家人。鹿三本是老老实实的长工,一心一意为白嘉轩做农活度日,然儿子黑娃却活得别有一番人生。做过土匪,闹过革命,又投身军营,后又成为朱先生最后一名弟子。临近解放,率先发起起义之后,黑娃却被自己最熟悉的白孝文处死,让人唏嘘。鹿三从鹿惠氏得两头放花死的那天起就开始后悔了,后悔过去对待田小娥的种种行为,妻子这一句,“倒底是咱的儿媳啊”声嘶力竭的扣问镇住了他,“是啊,我咋就这么狠心下去手”,一次次的扪心自问,鹿惠氏的死大概就是自己的报应吧。一遭鬼附身,一言道破了藏在鹿三内心深处的疙瘩,再一遭仙草亡,让他的精神崩溃到了顶点,他越发觉得这是田小娥带来的报应,越发觉得有必要给田小娥补偿点什么,于是真的化身田小娥一般,彻底疯掉,因为内心真的受不了了,这对于这样一个朴实的农民,这是多大的惩罚呀!但鹿三最终却没有得到心灵的慰藉,白嘉轩信神不信鬼,在田小娥的窑洞上盖了镇妖塔,意在让田永世不得翻身,怕是鹿三也第一次觉得大哥老白的腰太直了,哪怕他佝偻着;也是第一次觉得生活没有了盼头,儿子黑娃被自己赶走了,儿媳田小娥被自己给扎死了,妻子也是第一个霍乱死掉了,这就是赤裸裸的报应啊,还连累了各个村的乡亲们,更连累了嫂子仙草,因为那一刺,自己成为了罪人!

但实际上并不是那样,只是鹿三想得太多,以至于精神崩塌,怎能不让人唏嘘这老实人的悲惨下场!

再来谈一谈这位神人,朱先生。深远的见识让他能够预料世事但又不投身其中,只是在一边看着然后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只一次他也热血冲动了一会,就是抗日,但一腔热血被党派之争浇熄了,从此严禁自己的后代当兵。顶神奇的一段就是当死后几十年红卫兵们挖坟鞭尸的时候,看见的那一块封墓室的砖头了,正面写着“天作孽,犹可恕”,后面写着“人作孽,不可活”,中间居然还有夹层“折腾到何日为止”,真是太“神”了!与其说朱先生是神人,倒不如说朱先生深谙社会发展背后的规律,以史为鉴。如呂思勰老先生写中国通史一般,通晓历史的人总会比世人活得干净透彻。然而生活在这尘世里,往往历史上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却终究改不掉,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此外,这本书中还有一位奇女子白灵,她活泼调皮,任性却又略显可爱。她和兆海的姻缘着实让人觉得十分可惜。他们姻缘的变化,实际折射了大的时代背景: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破裂,最终分道扬镳。在国共合作一片看好的时候,他们天真可爱、两小无猜,用一枚硬币来私定终生,并用硬币来决定他们归属的党派。他们天真的认为无论正反面都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国共两党也是如此。可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随着国共关系的破灭,白灵和兆海的身份却阴差阳错的交换了,但彼此谁都不愿意妥协、让步,爱情之花还没有开放就枯萎了。最后白灵和兆海的哥哥鹿兆鹏因共同的革命信仰走在了一起。

在《白鹿原》中,你会发现,历史也许未必是螺旋上升的,它可能毫无规律,人也许根本不会因为悲剧而避免悲剧,我们也未必比古人更加精明。白、鹿两家争斗不休,到头来却仿佛仍像西西弗斯般陷入生活的瓶颈,“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的土地上,冤冤相报,代代不已,看似时代剧变、家族更迭,本质却依然如往昔。

所以,这的确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它能让人仿佛经历那个年代的时光,感受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劳动人民的淳朴以及理性对待人性当中的自私。这部小说见证了时代变迁,更让人们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古今中华错层之际,便是一本《白鹿原》。